智绘地下空间五十载 创通城市血脉半世纪
地平线下的匠心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斩获世界工程顶级大奖
(通讯员 尹炜 徐琳 徐慧莉)近期,从世界工程FIDIC组织传来喜讯,由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上海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荣获2015年度“FIDIC(菲迪克)优秀工程奖”(世界工程界的“诺贝尔奖”,全球仅14个)。另悉,该院设计的上海长江隧道(崇明隧道)工程在 2013年获得了“FIDIC百年工程项目优秀奖”。
(图为“FIDIC百年工程项目优秀奖”)
(图为10号线吴中路基地)
FIDIC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法文缩写,1913年在比利时根特成立,迄今102年之久,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咨询工程师组织。其设立的工程奖 是表彰在工程咨询业取得巨大成就,为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咨询项目和工程师,是世界工程领域的顶级奖项,堪称工程界的“诺贝尔”奖。
作为上海本土的设计院,先后在“隧道工程”和“轨道交通”两大主业领域中获此殊荣,为申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而今年又恰逢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建院50周年,1965到2015,从描绘申城轨道交通地下蓝图之初,到上海地铁网络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天,以全球最 顶级的专业殊荣来褒奖半个世纪以来,匠心专注于创拓城市地下空间的几代设计人,无疑是最好的“生日礼物”。而隧道院作为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规划和建设 参与者,从她前行的脚步中,使我们能再一次回顾和感受上海乃至中国城市发展的卓绝历程。
源起人防与战备,实现地下交通从无到有
(图为地铁塘桥试验段建设工地)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简称:隧道院)1958年开始筹建,1965年正式成立。上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老一辈的 隧道院人带着连通浦江两岸和开展地铁研究的使命,从“平战结合”(平时和战备)的功能出发,由零开始,艰苦创业。始自“塘桥”、“衡山路”等地下站体试 验,一张张图纸,一次次试验,一项项创新突破,打破了前苏联专家“上海软土地层不适合建设隧道”的断言,地铁隧道从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而由隧道院独立 设计的上海打浦路越江隧道在当时更是填补了我国水底公路隧道的空白。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隧道院设计的延安东路隧道建成通车,为联通浦东浦西以及城市中心 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牵头承担上海地铁1号线的总体设计任务,建成国内第一条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终于让上海人做了近半个世纪的“地铁梦”梦想成真。
圆梦都市大发展,致力提升城市发展空间
进入21世纪,隧道院按照“以上海为主,向全国拓展”的发展新思路,抓住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的 快速发展机遇,完成了上海黄浦江下绝大多数已建和在建越江隧道的设计、研究及咨询工作。作为总体设计或分项设计单位参与了上海所有已建、在建或规划轨道交 通线路的前期研究、设计及咨询工作,从规划设计源头参与保障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安全运营及维护,并参与国内众多轨道交通上盖开发及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项 目;还设计了世界最大断面的管幕法的“上海北虹路下立交工程”、上海合流污水治理工程主干管及排放口、陆家嘴中心区二层步行连廊工程、青草沙水库原水过江 管工程、电力隧道等一系列重大市政工程;承担了包括建成后将是世界长度最长、覆盖层最厚、规模最大、综合建造难度最高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 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跨坐式独轨技术的 “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和国内纬度最高的“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等在内的全国20多个城市、数百项重大工程的规 划研究、设计、评估和咨询工作。
(图为陆家嘴中心区二层步行连廊工程明珠环)
(图为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
(图为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
“智绘地下空间五十载,创通城市血脉半世纪”。隧道院几代人50年的心血和积淀,如今覆盖了祖国的“东、西、南、北”,贯穿了华夏的“江、河、湖、 海”。匠心绘蓝图,9大类41项主要自主创新,获得专利255项,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也培养了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一批又一批的业务精湛、执着 奉献的专家和骨干。
绘制未来空间,与城市发展一路同行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由于受到空间资源的制约,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同时,以地铁网络为主干的公共 交通也将进一步凸显其核心作用,与其他形态的公共交通一起,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隧道院将积极开展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应用,开展市政 设施监护、诊断与修复改造技术,节能、环保、防灾技术,矩形盾构及异形盾构、顶管等非开挖技术、悬浮隧道等一系列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轨道交通项目与交 通、商业、文化等多元整合、一体化设计,有轨电车等新型轨道交通制式、交通枢纽与综合开发的设计与研究,以技术和创新引领,奉献更多的精品工程,让城市建 设和发展有更多可能。
五十年熠熠辉煌,但转眼又将奔向前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将继往开来,持续秉持智绘之本、工匠之志,与城市发展一路同行、卓越同创!
相关链接:
1、现在:全自动驾驶正点率99.97%
FIDIC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法文缩写,于1913年在比利时根特成立,迄今已有102年之久,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咨询工程师组织。其设立 的工程奖是表彰在工程咨询业取得巨大成就,为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咨询项目和工程师,是世界工程领域的顶级奖项。曾经获得该组织奖项的世界工程 包括悉尼歌剧院、哈利法塔、香港国际机场等。
FIDIC评奖的条件除了体现创新、高质量和杰出的专业水平外,工程还要贯彻透明和廉洁原则,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尊重环境。
上海10号线(一期)工程长36.2公里,设31座地下车站,之所以获奖,原因在于它是中国境内首次采用全自动驾驶、成功实施盾构区间穿越运行中的机场跑道,而且成功实施停车场上盖物业开发的工程。
10号线(一期)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首次采用了全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列车自动出入、行驶、开关门、故障自动恢复等功能。2014年运营正点率99.97%,上海地铁全网络中故障延误率最低。
而且,该线路吴中路停车场尝试上盖物业开发项目,占地面积23.34公顷,开发总面积约为51.6万平方米(不含停车场建筑),融入商业、市政、公 益等元素,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新概念城市空间。今后,这种节约土地、尊重环境的模式将在上海逐步推广,包括10号线(二期)港城路停车场、17号线徐泾停 车场等都将借鉴此模式。
另外,“FIDIC优秀工程奖”还肯定了10号线(一期)在2个轨交区间中穿越机场跑道的研究,在虹桥机场跑道下建成地铁隧道区间,对国内地铁建设已经具有重大示范意义,节省工程投资3亿元。
2、未来:客流仿真行走
今年是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建院50周年,又荣膺世界工程界顶级奖项。双喜临门,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曹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上海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中,将不断探索亲民的新理念,打造新亮点。
比如,市民期盼的14、15、18号线等一批新一轮轨交线路,地铁隧道的“身材”将有所提升。最新设计明确新线路将采用更大直径的盾构,使隧道内径从5.5米提升至5.9米。隧道外径从6.2米提升至6.6米。
曹文宏说,隧道更宽敞将对救援等应急模式下,隧道内客流疏散,以及今后更好地开展地铁设备的维修留出更充足的空间。而且,轨道道床下敏感区段均采用新型减震装置,可减少8-10分贝的震动,进一步减少对地铁周边环境的影响。
今后,针对新线车站,特别是大客流换乘枢纽站、复杂结构车站,将进行“客流仿真行走”模拟,查找车站不合理区域。“通过一套软件,将最初设计的车站 客流量导入,转变成大批虚拟乘客,沿着车站设计结构图行走通过,检验有哪些位置不合理。比如通道是不是会拥挤了?电梯口是否会堵塞?出入口设置会不会让乘 客绕路等。”曹文宏称,新线车站的内部布局将更合理,通道将力争更短些,自动扶梯更多一些,对可能出现的通行受阻点,拥挤或不合理区域及时发现,进一步修 改设计,让最终呈现的车站乘客进出更舒适。另外,适当提高存车折返线路的标准,多设置几处折返区间,为运营发生故障时,缩短处置时间,快速加开备用列车等 争取更多时间。
新线路的提升还体现在设计的“更接地气”。在10号线(二期)、14、15、18号线等工程项目部,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都已派驻最专业的设计人员现场服务,参与到项目管理中,听取施工方甚至周边居民各类反馈,不断修正改进设计细节,让地铁站更完美。